伴隨著“中國制造”,“中國創造”走向世界,漢之光華將以卓越的
服務能力協助我們的客戶完成全球知識產權布局。
“您提供給我的技術材料中,這部分內容是不是出錯了?”
“真的?!那應該是我準備材料時比較匆忙出現的漏洞。這個問題的專業性很強,你以前是不是在我們這個領域有過研究啊?”
“不是不是,我只是個‘較真’的專利代理人,多查了些資料而已。”
這是前些年發生在上海光華專利事務所醫藥化工部部門經理許亦琳和一位來自大專院校的專利發明人之間的對話。這件專利申請專業性極強,深奧難懂,為了充分理解該技術方案,許亦琳查閱了大量資料,發現了疑似有誤的部分內容,遂與發明人進行了溝通。正是因為許亦琳的“較真”,挽回了發明人的失誤,也讓她與發明人建立起了良好的信任關系,之后又有了多次愉快的合作。
“隨著社會對專利制度認知度地逐步提高,對于專利代理的要求越來越高將是必然的趨勢。”許亦琳在接受中國知識產權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只有‘重誠信、講質量’才能贏得優質客戶,促進自身發展,才可能在專利代理行業長遠立足。”
學以致用。許亦琳畢業于復旦大學生物化學專業。畢業后,她按照所學專業進入了上海復星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工作,擔任生物制藥工程師助理,也從事過藥物研發工作。“這份工作談不上辛苦,領導的評價也不錯,但是自己始終在工作上沒有歸宿感,對于自己的職業前景也很迷惘。”許亦琳說,職業生涯的初期,她并不了解專利制度,對專利代理行業也十分陌生。也正是在許亦琳迷茫之時,一位年長的同事點撥了她。在同事的引薦下,許亦琳發現她的性格很適合從事專利代理工作。她開始主動去了解這個行業,并如愿在2004年取得專利代理人資格證,又在兩年后取得執業證,由此正式進入了專利代理行業。
“從事專利代理工作,永遠不缺乏學習的機會,也永遠不缺乏學以致用的機會,這也正是吸引我的魅力所在。”許亦琳覺得,從事專利代理工作,之前學到的任何科學知識、社會經驗都能在這一行業內獲得淋漓盡致地展示。她以自己的經歷舉例說:“比如藥物研發工作者的經歷讓我能更精確地把握及理解客戶的實際需求,工程師助理的工作鍛煉了我的溝通能力,也增長了我的見識。學校里專業知識的學習讓我能更充分理解技術方案,把握創新點。”許亦琳覺得,
在從事專利代理工作的每一天,她都能不斷地從客戶身上、同行身上了解新的信息,在不斷地思考中經歷一個學習進步的歷程。
有一次,一名華僑客戶有重要技術需要提交專利申請,該技術所涉及的產品也將出口到國外多個國家,市場前景十分看好。但這位華僑對于專利制度了解頗多,考慮得比較深遠,因此對專利申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的專利申請并不好寫,我已經談了多個代理人,還沒有找到合適的”。這是與客戶見面時,這名華僑送給許亦琳的第一句話。
許亦琳安下心來,在與該客戶初步溝通后,她迅速意識到了客戶的顧慮所在:客戶的技術關鍵點較為簡單,若提交專利申請不易授權,即便授權也可能在日后存在維權上的瓶頸。但該技術實用性很強,效果也很好,基于其商業模式,該技術也很難用技術秘密的形式保護。仔細考慮后,許亦琳提出了一個全新的保護角度,迅速引起了客戶的濃厚興趣。
在許亦琳看來,“重誠信”是一種為人處事之道,會無時不刻地在各個工作細節中流露體現,當用誠實守信的態度去對待客戶時,客戶一定可以感受到的,而這也將會換來客戶的信任與尊敬。而“講質量”獲益的將不僅是客戶,如果每件專利申請代理的案子都能做到高標準、高質量,對于專利代理人自身的成長也是非常有益的。
教學相長。投身專利代理行業后,許亦琳一直就職于上海光華專利事務所,她說,多年來,自己愉快地經歷著與這個事務所的共同成長。因為在服務中重誠信、講質量,良好的服務口碑也在客戶中口口相傳。現在,經常會有新客戶登門指名要求由她為企業做專利申請代理工作。
在完成好自身業務的同時,許亦琳還經常主動深入企業、分享工作經驗、培訓公司新人和參與公益培訓,用她自己的話說,這算是教學相長。
前些年,許亦琳曾遇到一名同行,他所撰寫的專利申請都較為簡單,說明書少有超過3頁的時候。“發明人交底簡單,他的申請文件更簡單,屢教屢犯,后來了解到,是因為他最早的帶教老師就是這么做的。”許亦琳說,這件事讓她意識到,新入行的專利代理人就像一張白紙,帶教老師的行為將會對其職業理念與習慣產生深刻的影響。于是,當積累了一定工作經驗的許亦琳正式開始帶教新人時,這個意識讓她倍感壓力。“雖然我能影響的新人是有限的幾個,但是這些新人一旦成熟,也許還會去帶教更多的新人,如果我能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代理理念,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影響的可能是更多的代理人。”許亦琳說,這份壓力讓她不自覺地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督促她堅守職業操守,更給了她不斷提升自身專業技能提供了動力。(知識產權報)